产品经理

【深度】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

鱼儿

据说,不由自主地思考哲学问题,是衰老的前兆。然而,最近这半年,似乎总在问自己,你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人生的道路到底将通向何方?颇有点坐而论道的意味,但并没有什么卵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思来想去,好像也只有一个解释,就是生活和工作的状态,并不能让自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类似:是呀,你正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呀,你正在飞速地成长呀,你进步的速度比隔壁家的孩子可是快多了!

由此我终于深刻地认识到,即便我早已经自认为可以不依赖外部评价而靠自我认知获得自信,却始终没有能逃开寻求认同和确定的惯性。

所幸,我如此真切地发现,这种状态并非我一人独有,几番交流,倒也踏实了许多。团体心理的理论早已经告诉我们,当你发现问题在人群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影响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强烈。有人说,这种状态是因为“想的太多”,也有人说,这种状态是“好孩子病”。

我有一个朋友,历经几大互联网公司,在阿里做到了专家的级别,在交互设计的领域堪称行业精英,她一路“看机会”看了两年(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看机会”,请在各路职业社交软件上更新更新简历,自然就会高频率接触这个词儿),却一直坚守原地。

我常常黑她,主要集中在两个点,第一是“你说你做了这么多年产品,除了现在这个,其他的最后都做没了吧”,第二是“你说你看了这么多机会,要是真不想动,能不能不调戏人家”。

针对第一个问题,她说,即便没有做成任何产品,你仍然可以是一个优秀的交互设计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产品能否成功有太多的因素,但是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交互设计师,在做产品的过程中,积淀了方法论,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那是他们的价值。

第二个问题,则没有第一个问题那么简单,因为明显看得出来,她珍惜每一个“看机会”的机会,间或全情投入,也间或砰然心动,虽然最后常说“现在我又觉得这儿不行”,但她口中的成长,还是挺明显的:

首先,在大公司待的时间久了,常常容易和外面的世界脱节,出去聊聊,看看外面的人关心什么,创业有哪些热门的方向,弥补了螺丝钉状态下的盲点。

其次,她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从最初的“找一个靠谱的大公司好好工作”,到“找一个靠谱的创业公司好好工作”,到“要以一个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去创业,如果创业也是打工,为什么不去大公司打工”,最终归纳总结得出“只要找到自己想要的,就会发现身边有许多的机会”。

我一度觉得,除了资历尚浅,在很多类哲学问题的思考上,我们很像,也可以在间歇性抑郁的时候,彼此恰当地表示共情。所以,她的结论,也很多时候启发着我。

“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这句听起来恶俗坏了的鸡汤,据说最早出自杨澜之口,被很多人用来讲一些励志故事,然而,道理却是真切的。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成长总是无处不在,只是感叹成长的速度太慢罢了。

今天,有个哥们和我说,即便是再坑爹的经历,只要找到个人的成长点,剩下的,就是包装和讲故事的能力了,我深以为然。

(作者:阿里巴巴产品经理 周卿   微信公众号:卿说)

 

(0)

本文由 NiuPM资深产品社区 作者:rudy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键词:, ,

热评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