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陈新涛,GrowingIO产品经理。
近些年来,随着Growth Hack、精益化运营、数据化运营等概念渐入人心,数据产品这个名字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多。
但究竟什么是数据产品?数据产品如何来解决商业问题?现在最火的商业概念如Growth hacking 等是如何落地的?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数据产品?本文将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问题。
简单来讲,就是以数据为主要自动化产出的产品形态。这里强调自动化产出概念,是为了区分像 Gartner 之类的数据研究咨询公司,跟类似GrowingIO 这种实时互联网分析产品相比。显然,他们的报告也可以理解为以数据为主要产出的产品,但并不具备自动化产出的特性。
明确了概念后,我们就可以对它拆分细化。从用户群体来区分,可以分为三类:
在以上举的例子里,推荐系统可能会让人有些费解。其实,同用户画像,搜索排序类似的算法一样,它们本质上是根据用户数据和相应的数据模型,建立的一套评分标签体制。因此,在很多企业的划分里,也是属于数据产品的范畴。但个人经验所限,本文暂不涉及此类产品。
来自硅谷的张溪梦非常推崇德鲁克的一句话: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improve it(如果你无法衡量,你就无法增长)。这与 Growth Hack 核心理念---数据驱动增长,不谋而合。
增长让企业经营者的念念不忘,而实践的曲线,就潜藏在数据产品中。
举例,在Facebook中,直接汇报给 Mark Zuckerberg 的 Growth Team 就专门下辖了 Data & Analysis 和 Infrastructure 两个数据团队做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展示。他们会对 Facebook 所有的数据进行监控,以及根据效果持续优化。
Facebook对 Data Driven 重视到了什么程度?一个VP带领的30人团队做了一年的主页改版,在三个月内灰度上线过程中因数据表现不佳,直接回滚。对比之下,国内的人人网照抄那一次改版后,沿袭至今。可以这么说,Facebook 高速稳定的增长背后,数据产品功不可没。
Facebook Growth Team
(图来自前Facebook 工程师覃超)
对于产品设计来讲,一些固定的步骤必不可少。厘清这些内容后,大到系统级的产品规划,小到功能级的产品设计,概念上都会清晰很多,我们将它抽象成了五个步骤:
任何产品设计均需要明确面向的用户和场景,因为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打开你产品的姿势也大不相同。
要了解自己的用户,必须和他们保持长期有效的沟通。如我们的PM,每周都会有和销售和客户沟通的习惯,而且每位PM入职后,必须兼职一段时间的客服。只有这样,PM才能更好的了解用户以及他们的使用场景,设计出更好用的产品。
这本质上是要明确产品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但凡需求,均有价值和优先级。
以一个利用我们产品做出来的漏斗图为例。
客户最开始说的是我们要个漏斗分析 (Demand) 的功能,但核心需求 (Want) 是改善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流失问题。那么不同来源不同层次的用户,在不同的使用时间,在不同的环节都需要进行监控和优化,最终设计出来的就是这个可以根据不同纬度不同环节进行对比分析的漏斗 (Need) 。
以上两点其实都还是普通产品经理的范畴,到了这一部分才真正开始数据产品经理的专业课。明确了问题后,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思路进行分析?需要明确以下原则:
这个环节是数据产品经理最核心的区别其他产品经理的部分,同时也要求甚高。既需要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也需要深刻的业务理解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分析思路需要相应的数据支撑,数据展示类的产品自不用说,即使是用户画像的算法类产品,也必须有足够的准确数据做支撑。在确认的过程要注意以下两点:
所以,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想要跟Facebook 一样做到Data Driven ,必须首先做到数据的完备和准确,埋点是必须要解决的痛点。
以上四步最终确定完成之后,就可以选择相应的产品形态了。常见的数据产品形态有:着重于数据呈现的有邮件报表类,可视化报表类,预警预测类,决策分析类等;着重于算法类的用户标签,匹配规则等等。篇幅所限,这里挑可视化报表类跟大家分享下:
1)指标的设计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类型的产品适用什么样的指标,如电商最核心的是订单转化率,订单数,订单金额等,对于社交网站来讲则是日活跃用户数,互动数等。
2) 指标的呈现
指标的呈现说白了,就是数据可视化。这对数据产品经理来说极为重要。它并不只是UI设计师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别人怎么去理解你的产品和使用你的数据。一方面需要阅读相关专业的书籍,另一方面,是要去观察足够多的产品,看他们是如何实现的。这里有一些通用的规则可以和大家分享:
本文由 NiuPM资深产品社区 作者:rudy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